TOP

依托数字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化文化经济发展模式
2024-02-21 08:4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 繁体】 浏览:149
数字经济概念的落地、实施的目标是改善民生。数字经济产业化,特别是文化的产业化是发展的重点。以惠民县为例,怎样立足于特色,用之于数字,发展于民生,落脚在文化呢?那就是依托济南都市圈,立足于农业文化经济现代化、数字化、产业化,做衔接滨州、东营、潍坊、淄博和济南的桥梁。
 
  惠民县是农业大县,首先要立足于农业,深化农业产业发展。发展以乡镇为轴点,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一镇一特色,一村一特色”的现代农业项目化发展。大年陈的特色桃品种产业,在优化品种的基础上,可以和“蒙水”等罐头企业合作,纵深发展模式,拓宽产业渠道。麻店镇和陈集的西瓜产业、菌菇产业,可以开辟独具特色的“西瓜酱”产业链,依托“武定府酱菜”这个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西瓜酱、西瓜系列发展模式,同时,为济南都市圈提供更加优质的西瓜等无公害水果系列。惠民县优质传统农业发展项目很多,以乡镇为轴心发展,就是整个镇攥成一个拳头,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为济南都市圈提供“舌尖上的安全”。这些特色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点,以村集体为核心,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调动和维护农村、农民的利益,不能走以企业为核心的“土地流转模式”的老路。
 
  着重打造两个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带。一是沿黄河特色文化经济发展带,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依托黄河,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下,发展黄河文化经济产业。黄河可挖掘的文化经济点很多,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文化,发展以餐饮、果蔬、苗木综合产业纵深产业模式。让黄河鲤鱼、魏集驴肉等等以村集体为核心,形成沿黄河村落的“一村一特色”发展。二是沿高铁线、高速线文化产业经济带。把惠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高铁结合起来,以数字模式,比如3D模式、VR真实体验等等,让“站口”的这几分钟成为“文化产业化”发展载体。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传统文化纵深发展产业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娱乐文化圈、孙子文化产业圈、胡集书会和魏集古村落文化圈等乡镇文化产业。依托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市级和97项县级文化遗产项目,一镇一特色,一村一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纵深发展项目。做到手艺有传承、文化有产业、产业有品牌,品牌有影响力、发展力。把非遗的传承培训、文化产业、品牌效应相结合,形成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国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
 
  围绕魏桥铝电、李庄网业、武定府酒业等有一定雄厚基础、品牌影响力的重点企业、特色企业,利用数字经济模式,形成立体化、历史文化化、品牌化的特色企业文化产业经济。
 
  惠民县的优势产业在于以儒家文化、孙子文化和餐饮、娱乐等为核心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济南都市圈为依托的特有的黄河文化和高铁文化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窗口期,以及特有的乡镇特色企业等等。关键在于“一镇一特色”的拳头发展模式,不争不抢、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乡镇文化品牌、乡镇文化产业。形成村村有龙头,镇镇有特色的文化纵深发展模式。
 
  经济文化产业的立体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都需要人才的引领、人才的发展。人是一切发展的核心。所以,形成惠民籍人才发展引进模式是一切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够引得进、留得住人才是促进乡土经济现代化重构、乡土文化传承发展最重要的路径。
Tags: 责任编辑:
上一篇: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算力底座” 下一篇: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陷入版权争端 “投喂”大模型如何规范授权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